找到相关内容5119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试论隋与新罗的“佛教外交”

    注6)﹐故鸿胪寺染上宗教色彩﹐当  在隋朝﹐始作俑者﹐当是炀帝。  隋炀帝不单重视佛僧在宗教上的造诣﹐同时更利他们其  他方面的才华与知识。他在江南和东都所建的慧日道场﹐均  收有不少以声唱﹑书法﹑...

    黄约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270924.html
  • 蔡耀明:《大般若经·第二会》的严净/清净 (2)

    . 397b);「色不坏空,空不坏色」(p. 401a)。   注27   「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见如是等自利利他无量功德,欲令所发大菩提心坚固不退,应勤精进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p. ...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33571037.html
  • 关于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的几个问题

    事情,请建一燃灯佛像。”他找此而行。此后又到丹萨噶玛寺,兴一切利他之事。观世音来到此地说:“请塑造一尊弥勒佛像,有益善业。”找此而行。吉祥天女领众天女前来告诉噶玛拔希说:“都松庆巴法座将遇危险,故请你...

    谢继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1171074.html
  •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1)

    人格,时常不足以改造顽劣的根器。智者大师被老师慧思预 测为「说法第一」且「损己利人」,毕生注疏佛经,利他甚 于利己。事实上,他遵从慧思的嘱咐而南下弘法。他谦称「 ... 放生自利利他,何乐而不为﹖放生的典范首推五代宋国 的永明延寿(904~75)。他「初为库吏,用官钱放生,当死 。吴越王释之,出家为僧。尝行法华忏二十一日,备极精恳 ...

    王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971095.html
  • 关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鬘:法性现观无边利他》中。藏文《大藏经》中收录有两个译注本。在西藏,此书成为曼荼罗图像学最重要的参考资料。[2]  《三百佛像集》,全名《上师、本尊、三宝、护法等资粮田——三百佛像集》,清乾隆时期章嘉...

    杨清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171169.html
  • 唯识学上转依义

    圆满转,因前是对菩萨安立,今对二乘,  特立一种也。广大之义,翻下劣之六种即是。(一)唯利他故  ,(二)不住涅盘,(三)双达二空,(四)双断二障,(五)证得  无二大转依,(六)具一切智有胜堪能。  ...

    慧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871201.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

    ,则自然能够成佛,能发菩提心(正觉成佛之心)  ,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之行),这样依理而论,自无阐提可言  ,因此道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但是六卷泥洹经为何又说阐提没有佛性﹖这是劝令听众  多发正...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671323.html
  • 宗密着“道俗酬答文集”的研究

    血脉,不知科段,意莫连环,纵使历诸讲场,不添已悟。名相繁杂,难契自心。  宗密谓言章疏例只如斯,遂休心传教,适自游方,但以终南「观门」为助缘,以离情顺智为自力﹔照融通法界而楼托,指事理悬说为利他。以梦幻...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1771337.html
  • 加强佛教自身建设 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的三大语系佛教代表访谈录

    利利他,否则就会自害害他。因为“善待一切”不带有宗教性,我们每个人要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都要提倡这个理念。人类如果还这样继续下去,不知道“善用其心”,不知道“善待一切”,人类的危...

    桑吉扎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171409.html
  • 英伦归来话佛教——净因﹑圆慈法师访谈录

    』(bodhisattva),即追求彻底觉悟的求道者。在每一期生命中,菩萨都必须以利他的善德和精进的禅定来修行,以获得佛所必备的功德。根据佛教轮回的教理,在出生时我们的心灵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带有过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5871440.html